2023-05-12 开启多语言插件支持……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互联网 苏 demo 2358℃ 0评论

从今年3月底至现在,新浪微博放出了两个标志性的信号:1)新浪使用自有搜索引擎技术替代谷歌搜索;2)新浪微博启用weibo.com域名。这两个动作表面看起来毫无直接瓜葛,但从本质看来,搜索会变成微博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术。

一、微博篇

微博争夺战的最终还是会与门户、搜索,甚至社交网站等领域的竞争殊途同归,就是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竞争,而作为用户的“入口”,功能性和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回顾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从内容角度而言,门户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限定是“已知的已知”——由编辑选择有限的内容推向普遍性用户;搜索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填充至“已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获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社交时代用户收取的内容拓展至“未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选择信息源订阅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可接收已订阅信息源发出的非定向性信息。而从功能性角度而言,门户时代各家通通推出了e-mail的通讯服务,搜索时代Gmail也出现在了搜索页面,而社交时代的Facebook和人人网也推出了邮件服务功能。两者相比而言,功能性容易拷贝,而内容的导航和占有才是竞争的核心问题。这也是Facebook坚持不对Google开放的重要原因。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而言,微博的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容本身的容量和质量,核心问题是如何鼓励用户自发地贡献内容和有效地整合内容;第二是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和途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提供和获取内容的体验,比如界面和客户端方面。(笔者在此描述的“内容”不限是新闻内容或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信息承载体,也包括各种应用及服务。)

在认定了内容的重要之后,新浪微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只接受应用内容的“输入性”同步(比如LBS角色的街旁,可以把内容同步发布在新浪微博),完全拒绝“输出性”同步(比如百度的“框发微博”和饭否等服务商的“同步”功能),因为一旦新浪接受了同步,他就向其他微博服务商贡献了内容,这会导致新浪自身竞争力的缺失。新浪微博的“社区绑定”服务越来越微妙,开心网和139说客的服务都被毙了,只存留了不再是社区的MSN了,而“聊天机器人”服务更是有一种力挽QQ的暧昧,一直都是“敬请期待”的言辞。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回看新浪微博的成功,名人效应与事件的运作是不可磨灭的因素。所谓的“名人效应”一直是新浪的王牌,早在Web2.0的博客时代,新浪就有了“名人效应”的积累,而这也正是新浪微博不易被腾讯微博击败的原因之一。即使腾讯几乎各个频道都安排了微博的运营人员,但新浪也从未放慢自己的脚步。做个数字的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名人效应”的作用了,截止现在一些著名的微博控的粉丝数蔡文胜3220441、李开复4655815,草根性质的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分别达290w和190w的粉丝数量级,他们的微博多是精心编辑和整理发出的,而且微博数目最低2000+至16000+不等,甚至时而还用了有奖攻略,而另一些明星人物的粉丝数如杨幂5035009、王力宏3498856、罗志祥2798382,即使他们的内容相对很随意,但他们本身更容易吸引影迷、歌迷fans的关注。再从事件的运作方面看,新浪几乎又是遥遥领先,不管是方舟子打假唐骏的“学历门”还是李国庆PK“大摩女”,以及后来卫哲的引咎辞职,众多媒体报道的信息源都是新浪微博,而薛蛮子发起的“微博打拐”与“地球一小时”等公益行动的推行,也就更加体现了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和带动的社会力量。 (注:本段数据截取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

新浪微博成功的原因一定不只“名人效应”和事件的运作两方面,简单的操作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在是否迎来了微博的时代,或者微博会有持久的繁荣吗?他会不会如开心网和人人网等国内SNS在Twitter和Facebook未达鼎盛之时而提早衰退呢?这是个难听却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客观环境是有 “人人微博”之势不假,但直至去年还叱咤风云的“全民偷菜”现在却是真的降温了。如果只是新鲜感的转移,用户基群增长快,但失去也会很快,只有本质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持久地繁荣。但从内容的角度讲,媒体和信息源是互联网用户的刚性需求,而现在的微博只能作为快信息传播的优质新闻媒体,对内容的整合性还不如搜索引擎及Facebook有对内容的沉淀和积累性。如果如新浪曹国伟所言,新浪微博是走在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产品,这项产品会比SNS本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用户,又或者如腾讯马化腾所言“中国的SNS就是微博”,笔者相信微博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笔者分析的角度,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向会有两个出路:一是类Twitter的新闻媒体;二是中国版的SNS,作为超越社交网站的载体而存在。但如果是后者,微博可能要做好几件事情。一是内容的丰富:不只包括新闻和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链接承载的信息,也包括开放性平台的各种应用,使微博平台本身和信息更加丰富化;二是客户端的发展:就现在而言,微博相对国内SNS的客户端是领先的,保持易用和舒适的用户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升级:现在用户在微博平台搜索针对性信息是困难的,即使有##的话题搜索,但也远远不够用,直接访问信息源的页面又只是最新更新的信息,而收藏的微博也暂无标签分类功能,很难再利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现在的微博饱受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四家门户都争抢去做,越是集中性地看好,也就越容易产生泡沫。而微博最终的形态关系了垂直产业的生态发展,如果是媒体,就做好媒体要做的事情;如果是平台,就做好平台要做的事情。微博的未来令人期待,也需人谨慎。

二、社区篇

截止今年3月,Facebook台湾地区用户将近900万人,占人口总数近四成;4月11日,Facebook入华的消息再度甚嚣尘上,不过至少两家主管部门透露,目前仍在对此进行审批;而近期互动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点点网、职业人社区经纬网和群社区海贝网也都逐步走向了舞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交之战不久就会正式打响了,中国版的SNS由此可能会出现完全体,竞争者也不只有门户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还会有更多强劲的选手参进。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笔者在《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一)》中对微博的发展做出了趋向性分析,但针对未来中国版SNS的完全体会是以哪一种方式呈现,Facebook模型可能对中国本土SNS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迪。毕竟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很多国度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基本都是模式的翻版,从交互式界面、应用组件至社区营销,从功能和需求的角度还未真正地表现出Facebook用户所特有的黏性。SNS应用本身的价值还未在中国本土完全地体现。李开复分析中国SNS缺失黏性的原因之一是微博的崛起。而笔者换一角度看来,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原因之一也正是本土SNS发展的失力。Facebook完好展现的三种角色,也就在一定程度地提醒了中国版 SNS发展的明智方向。

现今SNS的角色与应用分析

从SNS的崛起至今,Facebook体现了三种社会性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社交媒介中心和综合性应用平台。也许在Facebook的开始,SNS只是拥有局限内容性的社交媒介中心,而随社交媒体和娱乐的发展,Facebook趋向了马克。扎克伯格所描述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即最后变成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1.内容整合服务商

内容永远是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谁能作为内容的导航,谁就有可能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入口”,比如门户时代的Yahoo!、搜索时代的Google,以及社交时代的Facebook.SNS起初的内容也只是来自个人,从记录、日志和照片的传播开始的,但随社交网站的普及,SNS的内容开始包罗万象,触及了更多领域:

1)新闻类资讯:新闻是一种持久的普遍性需求,各种媒体都在共同地满足的这项刚性需求,Facebook表现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信息来源。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Eyder Peralta)称,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另一方面,社交网站的转载与分享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也鼓励了个人和机构为社交网站贡献自己的内容。国内的体现就是新华社进驻了开心网的名人机构主页,人民网和FT中文网也进驻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这与媒体开设官方微博有相近的功能。

2)生活类信息:现今SNS社区中发布、转载和分享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是私人文字与照片了,各种生活类信息包括健康、美食、星座、趣闻及各种生活与工作技巧也被广泛地传播,载体也不限是文字和图片,如今已拓展至音频与视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音乐、电影或DV短片。国内开心网的“转帖”和人人网的“分享”都是这类信息的载体,而Readers’ Digest中文版《普知》每期都开设了“开心网流行风向标”版块儿,定期向读者推荐开心网最热门的投票和转帖,这无非表明SNS变成了重要的生活类信息源。

3)媒介类链接:自从Facebook通用账号模式的出现,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也对更多门户、社区及功能性网站开放了同步登录和授权功能,同一社区账号可以在多家网站使用。另外,不管是个人博客和公共网站的内容,还是LBS和其他应用的反馈都可以作为分享的内容随时发布在SNS社区中,让自己的交际圈儿知晓。如今各种网站转载至社区的链接已无处不在,这无疑又把社交网站变成了内容整合服务的基地。近日Facebook“Like”按钮正在以每天可吸引 1万家网站的速度在发展,最新推出的“Send”按钮也更是以迅猛的速度普及。

2.社交媒介中心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阐明“即使是哈佛的学生,最根本的需要也就是金钱和性”,SNS的起步也正是由促进社交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你不只可以在Facebook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状况、作品和照片,也可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和谁一起能彻夜打桥牌,或者和谁在一起能有爱可做。Facebook与MySpace相比最突出的地方就在用户真实身份的确认,比如最早只有哈佛的edu邮箱或者接受朋友的邀请才能注册成功,因此 SNS用户的信息可靠性会更容易地促成关系的发展,比如“0关系-弱关系-强关系”,而强关系的本身就存在彼此关系的拓展和互动。后来Facebook群组已发展成不只是“一圈人”、“讨论组”、“兴趣小组”、“时事小组”和“活动小组”等角色了,线上的群组功能完全延伸至线下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包括了游行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发起与宣传,环保与爱心项目的推广和互动,也少不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广告和运营。

国内的SNS人人网(原校内网)也是以同学关系引入用户的,开心网是以社交游戏(开心农场和抢车位)引入用户的,但现今这两家SNS“话题”及群组的影响力还不如BBS模式的豆瓣,而本土自身也相对地缺乏沙龙、狂欢和派对的文化,因此人人网和开心网就没有因社交网络的真实性而突出地节省社交活动的成本,也就不如Facebook为西方人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式改变。

从社交媒介中心的角度,笔者很容易地联想起霍华德。舒尔茨对星巴克咖啡厅角色的描述——人们在住处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在起居和工作之外,一旦聊天、聚会和休闲就会习惯性地想起同一去处——星巴克咖啡厅,最后导致尽管是在你自己一个人的时间,选择看书或者上网,也会情不自禁地向星巴克走去。这和Facebook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你想了解亲人朋友的状态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儿时,你会选择 Facebook;在你想参团旅行或者Party时,你会选择Facebook;甚至你想联系某人或寻找朋友时,还是会选择Facebook:最后导致的就是你开启电脑就不可避免地登录Facebook,让SNS以你社交媒介中心的角色与E-mail、即时通讯共同变成你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性服务。

3.综合性应用平台

国外SNS用户使用时间的突破性增长少不了Web/Social Game的贡献,而国内开心网的起家也正是靠白领喜欢玩儿的两款Social Game,因此游戏变成了SNS社区基础服务之外的第一应用,但随“开放性平台”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站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开发了SNS社区组件,比如团购、LBS及美图秀秀等应用类软件,更加丰富了SNS的应用,各种插件之于SNS社区就好比各种软件之于操作系统,随Facebook应用组件的丰富,会更加巩固其自身作为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

SNS针对的社会性需求解析

任何一项互联网产品的长青,都需要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同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任何一项基础性产品,更是要满足人们的根本性需求才行。跟随技术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但根本性的需求也无非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比如在非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线下”寻找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线上”的出现正是提升了满足原本需求的效能,人们才更加习惯地使用互联网。回归产品存在的使命和职能,无非只有两项:一、满足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二、创造需求(积极地满足人们潜在的需求)。针对SNS满足的社会性需求可以从Facebook的三种社会性角色来解析:

1)信息的需求(SNS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就是一直存在的,信息是新闻、知识和故事的载体,是人类认知、成长与沟通的重要媒介。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包括:内容的提供、传播和获取三个层面。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社交网络不只以“关系”导入的形式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而且自身又是丰富的内容载体,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图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2)社交的需求(SNS角色:社交媒介中心)。社交本身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描述的在衣食和安全之外的第三层需要。早期MySpace就是以 “社交”为目的的交友网站,而Facebook的突破就在以真实性的身份彻底地打破了互联网缺少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局面,把“线下”与“线上”真正地连通起来,节省了陌生人交往和弱关系推进的成本,LinkedIn也正是由信息的真实性发展成了挖掘职场人脉的媒介。SNS可以使用户更加容易地与自己想要接触的人或群体建立关系,更加便捷地与自己的交际网络保持长期联系,甚至可以任意地发起异地网友之间的社群活动,包括学术、兴趣、娱乐、政治和公益各个方面,再加以SNS个性化的隐私设置,使Facebook等社交网站把用户的社交成本节省至极致。

3)功能性和娱乐性需求(SNS角色:综合性应用平台)。随SNS的普及,用户停留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而用户本身的时间又很有限,很多人都承认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就是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的抢夺,如果功能性的应用与娱乐集成在普遍的SNS平台,对用户、社交网站和应用本身都节省了相对的时间成本、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而SNS的“关系”又促成了“开心农场”类Social Game的风靡,使整个SNS的生态又完善了一步,如果SNS在未来更加普及,用户也就更倾向在SNS平台满足其他的需求,比如阅读、听歌、娱乐、购物,甚至包括工作等等。国外的SNS是先满足了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再拓展至信息和娱乐性需求的,而国内知名SNS之一开心网本身就是以娱乐为中心再发展其他的,这种反向也正是Facebook和LinkedIn还在加速发展,而开心网却盛极至衰的原因之一。早期美国的Yahoo!也因Web Game带来了很多用户和门户PV,但娱乐和新鲜感本身是相对信息和社交是更容易被转移和替代的需求,因此以娱乐为核心的SNS很难做持久。

中国版SNS的未来几何

互联网产品存在的意义也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而对新鲜元素的追逐不会是持久性的需求。要做好长青的互联网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根本性需求。比如针对信息的需求不妨做一些试探:内容提供的维度,可以着手在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和整合精华信息方面;信息传播的维度,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用户的关系圈和挖掘用户分享内容的习惯;信息获取的维度,从操作的简捷易用和用户体验提升就可以根本地改善产品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只是提出试例,本土SNS的命运还是把握在更多身体力行者的手中。

针对本土SNS的再探索,Facebook和Twitter已为中国的SNS发展做好了标杆,但可惜的是中国本土的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满足的需求还远不及Facebook+Twitter在西方满足的需求,人人网的核心是“通讯录”,社交根基不错,但后期开发不足;开心网的核心是游戏娱乐中心,内容和社交都很局限;而微博又只是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即使相对Twitter是更丰富的内容载体,但微博暂时的形态还难以对内容进行很好地分类和积累,就好比是互联网时代的“报纸”,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以“书籍”的形态积累的,中国的用户和全世界的用户会有同等的需要,但中国至今只有概念性的 Facebook,而没有一家是真正的Facebook角色,现在的本土社区格局就好比是某地区的A城只有田地和住宅,B城只有工厂和办公楼、C城只有医院和学校,用户只能在两城之间活动,且在一处定居。未来的中国版SNS还需要更多的协作,而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完所有的事情,分工才能专注,专注才更容易造就极致。

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SNS会出现新的格局,如果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不能把用户在新鲜之外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更多的机会很有可能会转向正在萌芽的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宽途、宽岛、点点网和推他,也或者是正在孕育的另一些互联网新鲜元素。

打赏

转载请注明:苏demo的别样人生 »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向博主进行赞助,赞助时请写上您的用户名。
支付宝直接捐助帐号oracle_lee@qq.com 感谢支持!
喜欢 (0)or分享 (0)